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 文先生

党员干部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下面是文先生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近读周梅森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并观看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同名话剧,感触颇深。他的作品,并不纠结于腐败事件本身,也不只写打虎英雄人物,而是以官员涉贪为线索,公权私用为由头,揭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官场文化的某些霉变,进而察观人民名义的虚与实,拷问人性深处的恶与善。这样的作品直面政坛现实,主写政界事务,直击官场生态,塑造官员形象,是名副其实政治小说

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业界人士表示,因为该剧涉及到中国政治生态,并要精准表现检察官查案办案、触目惊心的腐败幕后等绝密情况,并非一般编剧、普通影视公司可以涉猎这类题材,因此,该剧无疑是影视剧市场上独树一帜的稀缺珍品。

受最高检影视中心邀请,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着名编剧陆天明等国内顶级作家,已经前往检察机关及收押腐败犯罪高官的监狱深入生活。截至目前,首位呈现出影视作品的便是周梅森。

十年以前,反腐题材影视剧一度受到观众热烈追捧,周梅森凭借《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一系列高收视、高口碑的反腐力作,被观众冠以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作为这类题材的顶级作家,周梅森此番蛰伏归来,显然把积蓄十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这部亲自执笔编剧的《人民的名义》中,他自己表示这是我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写得酣畅淋漓,全面超越了我过去的作品。

十年前曾经有一大批反腐剧作受到广大观众的热议和追捧,譬如周梅森的《绝对权力》、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高纬度战栗》、张平的《生死抉择》,这些反腐力作中的腐败分子最高写到省部级领导干部为止。

周梅森全新创作的这部《人民的名义》,首次涉及到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问题,大大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成为当今最大尺度。

该剧曾因反腐故事情节之剧烈,腐败分子职位之高,社会问题范围之广,犯罪手段之残忍而一度被业界猜测这部剧是受到高层支持。

首次与周梅森搭档的导演李路,曾经导演过《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坐88路车回家》等作品,始终保持了关注现实、细腻入微的风格特征。作为总制作人,李路表示,能够执导这样一部题材稀缺、格局宏大、意义远的作品,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随着中纪委和央视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播出和热议,网友对《人民的名义》也展开了追逐和讨论,截至目前,该剧的故事内容仍然保持着神秘面纱。

据悉,由周梅森亲自执笔创作的该剧剧本,在剧本研讨会上曾经获得最高检、广电总局领导和着名评论家的高度赞扬,这也是该剧从剧本创作到立项开机、投资拍摄、后期制作等一路绿灯的原因所在。

该剧故事环环相扣、情节曲折离奇、场面震撼人心,而且首度展现了省部级高官围绕从严治党开展的反腐倡廉斗争,深刻反思了塌方式腐败、家族式腐败等多重腐败的根源。就连剧组的司机、化妆师等工作人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认为呈现的故事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都说观众是苛刻的,但对于《人民的名义》,他们却表现得特别宽容。客观地说,《人民的名义》离经典之作,还有一定距离艺术上的缺憾、剪辑上的生硬、剧情里的小槽点都显而易见,但是观众对这些都不在乎。爱上一部剧,就像爱上一个人,剧中的瑕疵与不足,都会因为喜爱而包容。

那么观众究竟喜欢这部剧什么

这部剧代入感很强这是很多剧迷的观后感。这部剧作就像面镜子,观众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看到生活本身。当然,观众喜欢的还很多:他们喜欢扑朔迷离的剧情,猜测谁是清官谁是腐败分子,谁是真心英雄谁在装模作样;他们喜欢小官巨贪人民币墙花式点钞搞事情的工人等各色情节;他们喜欢一干老戏骨,沙瑞金、高育良、李达康、赵东来这些角色与饰演他们的演员一样让人过瘾;他们喜欢正邪之间那些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精彩戏码。

也许是怕年轻人不喜欢,剧中安排了郑乾耍宝搞怪的戏,但效果不佳。有网友吐槽:我宁愿看育良同志修花剪草都不愿看郑西坡他儿子我最喜欢看开会。导演李路接受采访时坦承:情感戏、时尚元素以及年轻人的话题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现在来看,增加的这条年轻人的线,完全失败

为什么娱乐不受待见,开会反而吸引观众 为什么昨天还沉迷在小鲜肉、玄幻穿越、网红电游中的年轻人,今天忽然爱上主流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渴望,对优良党风政风的期望,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憧憬,从来就是一股巨大的社会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正本清源、标本兼治的重大行动,重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重新塑造了中国社会,重新塑造了世道人心。谁都不能否认,现在,主流价值观吃香了,同志回来了,共产党员的称号不再是一种在各种段子中被挖苦嘲笑的对象了,对伟人和英雄的污名化有遭到唾弃的风险了正道的回归、主流价值的高扬,必然反映到《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必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而90后年轻人,过去人们对他们有不少的误解:他们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一代,因而必定娇生惯养;他们从小受欧风美雨的吹拂洗礼,因而必定数典忘祖。他们被贴上娱乐一代的标签,被看成是游离于政治话题之外的新新人类。但实际上,他们十分爱国,很有正义感,认同主流价值观这在钓鱼岛、南海、反台独反港独等热点事件中表现得很突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在《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中得到印证。由此看来,年轻人喜欢伟光正的《人民的名义》,充当刷屏霸屏的主力,扮演流量担当的角色,也就丝毫不必奇怪了。多亏《人民的名义》火了,否则我们年轻人还要继续被误解。这是网上最近流行一句话。当然,年轻人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追这部剧。他们不再用一种苦大仇深、正襟危坐的姿态欣赏正剧,相反,他们用表情包鬼畜视频个性表达方式来解读这类严肃题材,甚至要守卫达康书记的双眼皮和保温杯。

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欣赏心态的这种变化,值得作家艺术家、影视制作机构好好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