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暑未必惊秋

苦暑未必惊秋

| 文先生

苦暑未必惊秋


是日读诗,司马光的《六月十八日夜大暑》,正好是当下世态的写照——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此诗作于司马光晚年。他有如此感慨,正是他因为政治死对头王安石的缘故,离开京师,退居西京洛阳达十五年之久。其间,他也没闲着,主持编纂完成了史学巨着《资治通鉴》,而王安石因变法在统治集团内部受到猛烈攻击,估计司马光也时而听闻,才意味深长写下“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他与王安石曾是关系不错的好友只是随着政局的变化,由于在变法问题上出现分歧,这两位昔日的好友,才在政治上开始对立起来。王安石去世后,他还建议朝廷追赠王安石正一品荣衔——太傅。而王安石去世半年后,司马光也去世了,不知泉下的他们是否一笑泯恩仇?

说到诗史,世人皆推崇杜甫,但如果细读宋诗,其实历史渊源是连贯的。比如司马光写下《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应是熙宁七年(1074年)至元佑元年(1086年)之前,正好是王安石官海浮沉之时,变法之路坎坷不平。司马光虽然退居洛阳,但心系庙堂,自然对朝廷动向了如指掌。然而同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却又不赞同司马光尽废新法,搞一刀切的苏轼结局却没有司马光与王安石死得那么荣耀。由于与司马光不合,苏轼出朝,一贬再贬,哲宗亲政,他甚至被放逐到海南儋州,可谓真真流落到天涯海角,与世隔绝。

在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即位,苏轼赦还,离岛之际,写下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与司马光所写的六月十八日相差两日,但时间横跨十多年。海岛艰苦,这首诗,就是当年此日,六十五岁的苏轼乘船夜渡海峡,一时感发,所写之心境——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海南当时尚属蛮荒之地,艰苦程度超乎想象,苏轼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凭着乐观的东坡精神,他硬硬挨过旁人认为他生还无望的艰难日子,迎来了出岛那一天。其间心路曲折,甜酸苦辣,皆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信里。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能用奇绝形容自己贬谪经历,能笑谈九死南荒吾不恨,也只有苏轼这种旷达襟怀,才能真正总结出自己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的受难之所,但都成了他难以忘怀的精神圣地。

同属感怀之浩叹,司马光思疑的是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人闲心不闲。而苏轼,却把艰难过境界,把无中生有的贬谪,认为是奇绝,逆境变成人生升华高峰,也唯有苏轼这个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才能做到。

诗读到此,亦算真正以诗为史,记载下来的是真正的士大夫精神。

(摘自《深圳商报》2017nian.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2017年7月17日)

暴雨引发泥石流致兰州榆中柳沟河桥被阻断警方连夜疏导千余辆被困车获赞暴雨致兰州市区出现24处较大积水点市政部门出动工作人员340人次连夜处置完毕兰州黄河风情线健身步道风景独秀成市民休闲纳凉好去处(图)林铎在陇南检查指导暴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图)心手相连,挺起不屈的脊梁——文县灾区抢险救援见闻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出国路越走越宽“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带来新机遇兰州黄河风情线健身步道风景独秀成市民休闲纳凉好去处林铎在陇南市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加强组织领导化工作措施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唐仁健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