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辈出的内史第

名人辈出的内史第

| 文先生

名人辈出的内史第


走进井然有序的上海浦东川沙新镇南市街口,骋目流眄,一座鲜为人知的深宅大院豁然入目。细细端详,门楣镶嵌的“内史第”三个粲然可观的大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气息,浩浩荡荡、扑面而来。我心如撞鹿地走进峥嵘轩峻的“内史第”,宛若走进了历史的天空,一段老宅尘封记忆竟在不经意间骤然打开。

沈树镛与内史第

楚楚不凡的“内史第”原名叫沈家大院,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由此沈家大院改名“内史第”。官位不高的沈树镛是个博学多才的人,酷爱秘籍、书画、金石、碑帖,收藏极为丰富,以致同时代的学者俞樾都久怀慕蔺地说:“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更值得一说的是,沈树镛于1863年获得了一份宋拓的《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虽然其他地方也陆续出土过《汉石经》的碑石,但大多残编断简,因此沈树镛所藏弥足珍贵。弥足珍贵的《汉石经》成了沈树镛的心肝宝贝,他甚至把书斋也改名为“汉石经室”,引得人们纷至沓来,考证、题咏,亹亹不倦。沈树镛病逝后,“汉石经室”的藏品部分流散,“内史第”辉煌不再。

黄炎培与内史第

说到“内史第”的沈家,不得不说黄家。黄家与沈家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的妹夫,而沈树镛之子沈肖韵又是黄炎培的姑父因为两代亲上作亲,所以黄家四代都居住于此。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诞生在“内史第”。“内史第”为黄炎培少年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汉石经室”的大量碑帖、典藏古籍、近代中外名着,都成了他获取知识的源泉。尽管翩翩年少的黄炎培枕典席文,但对他世界观形成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是姑父沈肖韵。黄炎培少时学问、道德以及爱国思想,多受姑父沈肖韵的循循善导和谆谆教诲。他搦管操觚的《题肖韵姑父遗像》诗前言道:“川沙百年来文化中心,必推我姑父沈肖韵先生家,先生禀承家学,器识文艺,为时推重,与物无忤,对之如饮醇醪。甲午后,锐然以新知识授我后进。”

宋嘉树与内史第

宋嘉树,海南文昌人。1886年,留学美国后受美基督教会派遣回国,来到上海开始传教生活,后停止巡回传教来到浦东,成为川沙地方传教士。宋嘉树因深爱倪桂珍而与之成婚。倪父曾受教于沈树镛,便向沈家租借“内史第”第二进西厢南侧上下四间房,做女儿女婿新房于是,宋嘉树和倪桂珍这对情深伉俪便住进了“内史第”。

琴瑟调和的宋嘉树和倪桂珍在“内史第”先后生下了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直到1904年全家才离开川沙迁至浦西。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内史第”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在“内史第”生活了7年。在此期间,宋嘉树对子女面命耳训而不失关怀备至,开明大度而不加放纵不羁,赢得街坊四邻啧啧称羡。宋嘉树为实现对子女“不计毁誉,务必占先”的目标愿望,把6个孩子全部送往美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西方思想的熏陶,这为宋氏姐弟后来步入政治,主宰中国现代历史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外部条件。

胡适与内史第

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胡家合伙经营的“瑞馨泰”杂货店。早在清嘉庆年间,胡适的高祖就在浦东川沙开茶庄,店号“万和”。“万和”经营有方,囊橐累累,到他祖父时已大大发展,并在浦西及外地增开分店。1892年2月,胡适父亲胡铁花奉调前往台湾,临行前将妻儿带到川沙“万和”茶庄安置。茶庄有三大间门面,里面楼室也颇宽敞,但已作为制茶场所和工人宿舍,安置无果,胡铁花只得将胡适母子安置到离“万和”茶庄不远的南市街“内史第”居住。于是,胡适便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与“内史第”有了不解之缘。

黄自与内史第

音乐教育家黄自是黄炎培侄子,1904年3月23日诞生于川沙“内史第”东厢房二楼南房。黄自幼年在川沙小学堂求学,后入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曾先后在奥柏林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获耶鲁大学音乐学士学位。其沥血叩心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为我国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相继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音乐家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黄贻钧、钱仁康、林炎翁等都出自黄自门下。抗日战争期间,黄自审时度势,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大型爱国合唱曲《抗战歌》、《旗正飘》、《九一八》、《热血》等,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卓尔不群的贡献。

走出“内史第”,思绪依旧在高墙老宅中盘踞不去。是啊,通过解读“内史第”,我们不但了解到了中国的百年史,也了解到了名人志士在那些峥嵘岁月里为民族振兴而不懈求索的曲折历程。云思霞想、感今惟昔,一种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扶摇而起,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