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觅芳华(千年古村石门高)

千年古村觅芳华(千年古村石门高)

| 文先生

千年古村觅芳华


台风过后天气尚有凉意,一片艳阳天中,我们一行人乘车前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沿途天空湛蓝,白云飘渺,谈笑间不知不觉就到了“爱家乡,查村情”活动第一站——中山市三乡镇。三乡镇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与北江下游出海处,与珠海市毗邻,东南与澳门相距26公里,是广东省中心镇、中山市南部重镇、传承中山历史文脉的岭南文化名镇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着名侨乡。走进群山环绕、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三乡镇,整齐的街道,海边风情的房屋,树木葱茏的园林,绿茵茵的草坪,构成一幅水墨山水画,吸引着我不停拍摄。

车子穿过街道,驶向千年古村落雍陌村。雍陌村坐落于三乡镇东北部的古金斗湾冲积平原北边,距镇政府3.8公里,在南宋前已是香山寨的南北交通中心,因靠近濠潭(今珠海)和濠境(今澳门)而海运出口方便,水路陆路交通发达。村子最南部自古至今有温泉。雍陌村经济繁荣民国曾经被誉为“小澳门”,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带和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雍陌村的工业、第三产业等迅速发展。2007年12月,雍陌村被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广东省文明村,2015年1月,被广东省旅游局评为旅游名村。

雍陌村曾有众多知名人士驻足,清朝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率员禁烟抵御外侮时经过此村。孙中山先生1912年5月回乡省亲曾到过雍陌和邻村古鹤,在古鹤南阳庙用香山方言发表演说,宣传民主义。1984年1月26日和1992年1月27日,一代伟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广东,两次下榻雍陌村中山温泉宾馆。

我们上午十点多来到雍陌村委会公共服务中心的办公地点,只见墙上贴有干部岗位职责表,大厅设有民政、文书、计划生育、企业服务、国土规划社会保险工作窗口,接待前往办事的村民。铃儿响叮当主播采访了工作人员他们工作井然有序,工作透明。我们决定走村串户,实地了解民生民情。炎炎夏日,烈日高照,大家徒步行走,大汗淋漓,行至村里用于开会、表演的大礼堂,村里年轻的工作人员——郑氏的第27代后人介绍说,这里每年举办千叟宴。爬上礼堂旁边的楼梯来到二楼,只见一扇门的右边写有字迹俊秀的“雍陌村文化协会”几个字,贴有一幅笔画功底深厚的对联“弘扬现代精神,传承历史文化”,显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走进办公室,墙壁上贴有当地家喻户晓的雍陌郑氏世系一览表,看到项目详细的一览表,主播和大家惊奇地一一观看。郑观应的后人讲解了有关郑氏家族的情况,他说当地三位文化人负责编写村志和修族谱,这个村28个姓氏的族谱都由村里的几位文化人编辑,修族谱共花了四年多时间直播间的粉丝不停与主播互动,他们也没见过如此详细的一览表。在采访的过程中,其中一位编写书籍的文化人签名赠送了几本书前来参观拍摄的几位媒体人。主播急切想了解村里发生的古今故事,无奈普通遇上地方言,得通过同行的工作人员的翻译沟通。村里一位老人说故事很多,数不胜数,一下子无法讲述

走出村委会,迎面就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农家小院,具有南洋风格。整洁的道路上不时有村民路过,我们行至一围墙边,路标写有“郑观应故居”几个字,我们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慕名已久的郑观应故居前了。郑观应故居又名“秀峰私塾”,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卓越的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爱国者。

艳阳下,青砖灰瓦的古旧房屋,矮小坚实的围墙,围墙上白色的花纹,一下子进入眼帘。走进坐北朝南的故居小门,幽静的院落里绿树婆娑,墙壁上徽雕、砖雕、木雕图腾锦绣玲珑,让人们赞不绝口。走进郑观应曾经生活居住的房子,硬山式砖木结构,雕梁画栋的技艺,镂空花纹的门窗,让人们叹为观止,纷纷赞叹那时手工艺人精湛的技术。墙上雍容富贵的牡丹,门上淡雅素净的莲花、水墨幽竹,让人觉得诗情画意。郑观应所立的注重忠孝仁义、爱国护国、修身齐家、行善积德等的家训格言,读来朗朗上口,细思让人受益匪浅。屋里保存的“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让人想起郑观应奉旨去泰国刺探密情的传奇故事,倍觉神秘。大家看了郑观应的生平事迹,对他敬佩不已。吴冉彬(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市档案局副局长、中山市郑观应文化学会会长)专业精彩的讲解,吸引了在场的参观者和直播间的粉丝,粉丝们误以为吴主任是导游。铃儿响叮当主播单膝跪地,拜吴主任为师,要学习当地方言,直播间粉丝纷纷与之互动。谁曾想到,郑观应的一篇警世之作《盛世危言》,是“以西制为质而集古籍及近世利病发挥之”的佳作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唤醒了一个时代,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民族精英。郑观应面对灾情,卖家产倾囊相救的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郑观应的家风家训,让家人和村里人受益至今,以至于雍陌村民风淳朴、崇教尚义。人们忘不了,郑观应提倡每个人要学一技之长,村里的女人也不例外,村里人知道了学以致用、受益终身的道理。他的家国情怀,影响了几代人,教育了几代人。

中午休息时,铃儿响叮当主播给粉丝们读了几个雍陌村的生动故事。下午,骄阳似火,随行人员建议推迟出行,提醒大家小心中暑。我们穿梭在雍陌村纵横交错的巷子里,热浪袭来,汗流浃背。吴主任解说,这里年代远的古老房屋上雕花刻字,现存的几座祠堂、庙宇、庵堂保持着原有风格。小巷的石板路上不时有村民骑着三轮车运东西,并排排列着三块石板路的窄巷子随处可见,吴主任随口道,三块石板的是民道,五块石板的是官道,我们笑道,又长知识了。

新修的农家小院穿插在古旧的小巷深处,葱绿的蔬菜、挂果的树木在院子里迎风摇曳。雍陌村有始建于宋朝的古街雍陌上街,原为石板大街,是岐澳古道南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走向,长1000多米。我们先去雍陌村的下街,即西街。西街古老码头边,白云悠悠,鱼翔浅底。吴主任和年轻的村官介绍,这里曾经是船只停靠的码头,孙中山先生当年从这儿上岸,走到东街的。我们见那窄窄的河道、浅浅的水流,不觉惊叹,这么窄小的河道,竟然是当年繁华的码头?曾几何时,海水退缩,海滩远去,水洼之地成了陆地,沧海桑田啊!我不由想起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年成都的浣花溪边不也是泊船的码头吗?

前往雍陌村的上街,沿路可见现存的10座宗祠。郑姓宗祠有8座,分布在民居中,三进三间的建筑,砖木结构,有保存完好的,有被拆除只剩一进一间的,其中的雍陌郑公祠,俗称“老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5年),据说林则徐当年来到雍陌村,在这祠堂歇息一晚,从他的日记可以考证。路经那些庙宇、祠堂,金凤起舞、八仙过海的图腾让人觉得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进入伏天,有老人聚集在家“修长城”,有老人聚集在祠堂休闲娱乐、看电视,有老人推着婴儿享受天伦之乐,那爬满藤蔓的小巷有村民摇着蒲扇乘凉。主播的镜头对准他们,不想错过每一个人的画面虽然语言各异,有吴主任及村官的翻译,村民与主播开心地闲聊。遇到摇蒲扇的老太太,主播问她:“您现在大年纪了?以前是多大年纪嫁过来的?是遵循媒妁之言而嫁的吗?觉得日子过得好吗幸福吗?”她笑眯眯地回答:“我现在八十多岁了,二十左右嫁过来的,是媒人介绍的,日子过得好,觉得幸福。”主播还要她分享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经验,她乐乐大方,如实回答,乐得大家不停抢拍这一精彩动人的瞬间

巷子深处,不同的巷陌地名让主播感叹,如“和兴里”“康睦里巷”“通德里巷”“务仁巷”,她说一听就是祥和的名字,代表着这里宁静、祥和、古朴的民风。是呀,郑观应的家训逐渐演变成了村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村民。每走一段,就遇到老人活动室,我们惊异于村里这样细心周到的安排,使人们老有所居、老有所养。遇到详细的公示栏,我们才知道村里的一切工作是透明公开的。看到村里繁华的商业区、鞋厂,我们惊叹,比一些乡镇还热闹。途经镶嵌着海洋生物生蚝壳的古墙,我忍不住去拍照了。遇到球场上那些孩子们打球、跳绳,主播走了上去,一小女孩儿轻快地跳起了绳。见到坐在路边带孩子的女村民,从她未改的乡音听出了她是四川的口音,贺知章诗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耳边萦绕。主播问她:“远离家乡,在雍陌村习惯吗?喜欢这里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习惯居住在这里,喜欢这里的民俗风情。”她热心地跑回家,从坛子里抓出酸姜、酸萝卜,递给我们吃,咬一口脆脆、酸酸的坛子菜,有家乡的味道呀,一抹乡愁涌上心头。

雍陌村上街的南阳祖庙里香火正旺,焚香祈福的人真多。据说这里供奉的是诸葛孔明,我们惊奇至极,诸葛孔明是南阳的,庙宇的名字以他的故乡命名,足见人们对他的敬重,视若神灵。一次见到烟雾缭绕的庙宇里斗笠型环绕的香,惊讶的神情不予言表。熏黑的木板、瓦砾、花纹,诉说岁月流逝,人们的虔诚。天井里明亮的光线,折射着古往今来的禅意:白云在天,净水在瓶。

南阳祖庙旁,有一座现代院落大门上写有“老人康乐中心”的字样,我们探头往里面看,是几个孩子在嬉戏。我们好奇地走了进去,一位年轻的女孩儿似乎是孩子王。主播一问,她回答自己是义务教学的,孩子们暑假了,他们的父母上班、做生意,她就担负起了照看、教学的工作,此时她正在教孩子如何过马路的知识。主播问其中一个孩子:“觉得老师教得好吗?”他脱口而出:“一般。”乐得主播再次提问,他还是口头禅似地回答:“一般。”他的老师腼腆地笑了,我们也忍俊不住。主播告诉孩子们,要感谢老师无私奉献,孩子们鼓掌。

大家走出活动室,向右拐进一小巷,被挂满霸王花的参天大树震惊了。主播见那像仙人掌一样的叶片,连问是火龙果树吗?同行的人回答是剑花(霸王花)。站在树下,见两座古旧的庵堂坐落在蛋黄花树后,经年轻村官与尼姑沟通,我们走了进去。庵堂外观保持着古老风格,为了人身安全,里面已修整,有点现代房子的影子了。

走出庵堂,蛋黄花飘着香气,有人说蛋黄花祛湿,可以泡茶喝。再次站在大树下,树叶茂密,虬枝错节,藤蔓青青,我们问一微胖的老年女村民这是什么树,一位骑摩托车、光着膀子的老年男村民过来了,他停下摩托车,和女村民异口同声回答是邓家菩子树,听得我们一头雾水,疑惑怎么有这样奇怪的树名?男村民指着村里另一头,用蹩脚的普通话说,村那头还有一棵邓家菩子树,那棵树开花结果,这棵树年代久了,只开花不结果了。他还指着树下的石头说,一位考古专家说,此石头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大树也有一百多年了。此刻,我们才注意到巨伞一样的大树下堆有石头,刻有“秋枫”两个字,我们猜测这才是古树的书名吧。两位村民说是的。主播把镜头对准两位村民拍摄,男村民给我们说着古树的传说,女村民则关注自己是否上镜,连说自己太胖了,从今天晚上开始减肥,笑得我们连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吴主任给我们普及知识,说古村落要具备三要素:古井、古树、土地庙。我们很庆幸见到了古树,古树高大的树干、宽大的树冠,让我们想起古话:大树底下好乘凉。吴主任意味深长地说,这棵树很包容。我暗想,霸王花霸气地缠身,藤蔓爬满枝丫,它们和平共处,呈献给大家最美的风姿,就是古树的包容吧。她说雍陌村也是包容的村落,我立刻想到了刚才遇到的四川人,她说雍陌村好,她喜欢这里,她应该是喜欢雍陌村的包容吧,接纳了她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子

一路欢笑,与村民其乐融融沟通。走出小巷,绿色树木外,有一“社稷”字样的碑立在空旷地,吴主任说这是土地庙。她说这是规格较大的土地庙,我们问着土地庙的含义,她专业的解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民俗民情。在古代,社为土,稷为谷,江山社稷即为君王统治万里河山,百姓在土地上种庄稼,社稷之福,就是百姓之福。走到东山书院遗址的碑边,才知这里的篮球场是政府出资修建的,东山书院的历史让我们联想起淹没在岁月中的往事

在“秋枫”树下遇到的女村民一直陪伴我们行走至车边,见到不远处的水果摊,主播走了过去。女村民是雍陌村第一个跟随主播镜头转悠的人,在主播的鼓动下,她开心地唱起了粤剧。

夕阳西下,余辉照在千年古村,我们希望古村展现新的芳华。我们要回花城了,雍陌村让我们游览了古香古色的村落建筑,感受了淳朴的民风,欣赏了如行云流水般的艺术魅力,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复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