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庞统屈居耒阳,全都是刘备的错吗?

凤雏庞统屈居耒阳,全都是刘备的错吗?

| 文先生

凤雏庞统屈居耒阳,全都是刘备的错吗?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见两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求贤若渴的刘备,对两人的态度却大不相同刘备对那位伏龙诸葛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三顾茅庐,亲自相请;而对主动前来相投的凤雏庞洗却不屑一顾,只让他去偏远耒阳当一个小县令。有人认为,把庞统派到耒阳的是刘备,因为刘备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也有人认为,让庞统屈居耒阳的人,就是自己,因为他不懂得自我推销,结果“骡子卖了驴价钱”。那么,让庞统这个大才屈居耒阳的人到底是谁呢?难道凤雏庞统屈居耒阳,全都是刘备的错吗?

凤雏庞统屈居耒阳的故事

周瑜死后,孙权命鲁肃为都督。鲁肃便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须,长相古怪,就觉得有些不顺眼。于是向庞统问道:“你最擅长的是哪方面的学问?”庞统回答说:“我并不拘执于某一种,根据需要而随机应变,孙权又问:“你的才学,与周公瑾相比如何?”庞统不假思索地说:“我的学问,与周公瑾大不相同。”孙权本来最喜欢周瑜,见庞统如此轻视,心里非常不高兴。便对庞统说:“你先回去吧,将来有用你的时候,一定相请。”鲁肃知孙权不肯用庞统,便写了一封书信,推荐庞统去投刘备。

刘备听说庞统前来相投,急忙请来相见。庞统见了刘备,长揖不拜。刘备见庞统相貌丑陋,早有几分不喜欢,又见庞统不讲礼节,心中更加不快。于是便说:“先生远道而来一定很辛苦吧?”庞统见刘备不提正题,便说道:“听说您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说:“荆楚之地刚刚稳定,实在没有闲职。离这里有个耒阳县,正缺少一个县宰,委屈你先去担任此职。以后若有空缺,一定重用。”

庞统见刘备并没有重用自己,想要在刘备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学,见请葛亮不在,便勉强前去耒阳上任。庞统来到耒阳百余日,只是饮酒取乐,并不管理政事。刘备得知十分生气,便派张飞、孙干前去查办。庞统当着张飞的面,只用半日就办完了百余日的公事,然后拿出鲁肃的推荐信。这时刘备才知庞统非等闲之辈,于是拜庞统为副军师。

#p#副标题#e#

是伯乐相马还是自我推销

我们知道,孙权和刘备二人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为了开创和巩固自己的基业,当时都在如饥似渴地招纳贤才。可以说,他们的爱才之心,完全出自真心,绝无半点虚假。庞统在出仕之前,早已是“江南名士”了。鲁肃在向孙权介绍时说:“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诸葛亮向刘备介绍庞统时也说:“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

鲁肃是一个不会奉承的老实人,诸葛亮一生中也很少佩服过谁。然而,这个人都对庞统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庞统的确是个人才。一方是真心招贤的明主,另一方是有真才实学的贤士,本来双方相互思慕已久,但在相遇之时却失之交臂。当庞统前来相投的时候,正是孙权刚刚失去周瑜,急需智谋之士的时候。然而,孙权却将这个“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凤雏赶走了。刘备虽然勉强留下了“飞来”的“凤雏”,但是,他却把“凤”当成“鸡”来使用,只让庞统到偏远的耒阳县去当一个小小的县宰。

那么,什么会出现这种遗憾呢?

人说,这是孙权、刘备两人以貌取人,不识真货,这种认识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把庞统不被重用的责任全归给孙权和刘备,这对孙权和刘备来说也不见得公平。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件事的话其实,庞统自己也有责任,并且应该负主要责任。这主要是因为庞统这个人尽管满腹学问,但是他却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以致“骡子卖个驴价钱”。下面我们就从“无人识货”与“不会推销”这两个角度,分别来介绍一下对这同一件事的两种不同认识。

#p#副标题#e#

1.孙权、刘备以貌取人

现在人们评论庞统屡遭冷遇这件事的时候,一般都喜欢站在“人才”的角度,来“声讨”孙权和刘备这两位“明主”以貌取人,不识真货的错误。失去了对一个人理性认识,这就是他们以貌取人的主要原因。

2.庞统不会自我推销

孙权赶走了庞统,肯定是一个极大的失误;刘备小用了“凤雏”,也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遗憾。然而,庞统所受到的这两次冷遇,对他来说更是两次严重的打击。那么,庞统对这两次打击的反映如何呢?当庞统得知孙权不准备重用自己的时候,先是“长叹一声而出”,后来虽经鲁肃相劝,仍然是“低头长叹不语”,我们不知道庞统在长叹之时是否在肚子里骂娘,但是可以肯定,这种长叹声中充满了愤愤不平。后来,庞统被刘备安排到耒阳县,他虽勉强而去,但是到了耒阳县之后,却“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不难看出,庞统此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不满情绪的一种发泄方式。

其实,庞统愤愤不平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不理政事”的发泄方式却有些不妥。因为他屡次不被重用,除了孙权、刘备以貌取人这个原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不会自我推销,因而使得别人认识不到他的真正价值。庞统这个人不会自我推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p#副标题#e#

第一,他在“应聘”的时候,太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当然,一个人的相貌是父母给的,,自己既无法选择,也不能改变。但是,自己却完全可以对自己的仪容进行一定的修饰或掩饰。再说,一个的面相,仅仅是人的形象的一部分,并不能决定整个形象。试想,如果庞统所留的不是“短髯”,而是与当时所有的男人一样,也留长胡须的话,那么,他的“浓眉”就不会显得突出,他的“黑面”也就会被遮住。如果他能低着头说话,既可显得很谦恭,又使人注意不到他的“掀鼻'其实,庞统在蒋干的眼里却是“仪表非俗”,完全不是孙权、刘备眼里的样子。如果他能再高雅一点,来个“羽扇纶巾”、“道袍鹤氅”,那时的形象至少不会让入觉得“古怪”。这样,孙权见到他就不会“不喜”,刘备见到他也不会“不悦”了。

第二,他在“应聘”的时候,太不注意起码的礼节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礼仪之邦,非常重视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并且总是根据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来评价他的文明修养程度。庞统在见刘备的时候,因初次见面,本应该行大礼,而他却“长揖不拜”不管他当时是出于什么用意,都会给人一种傲慢无礼的印象。不文明的言谈举止,常常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很大的障碍。

#p#副标题#e#

第三,他在“应聘”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自我介绍的分寸

当别人对你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时候,你一定要进行自我介绍,并且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定要不卑不亢,恰到好处。而庞统却不懂自我介绍的学问。一次在孙权那里,他介绍自己的才学时说:“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意思是自己什么都行。接着他又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太不相同。”意思是自己学问非周瑜所能比。尽管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绝非假冒伪劣,但是由于锋芒毕露,就难免会使人产生“狂士”的印象。第二次在刘备那里,他又来个180度的变化,尽管他已想到“欲以才学动之”,但是,可惜的是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庞统在孙权那里把话说得过满,而在刘备那里又只字未提,两次“应聘”走了两个极端。难怪不被人所接受。

第四,他在“应聘”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外部条件

在没有捷径的时候,当然不应诙采取卑鄙的手段到处剜门子盗洞,但是如果有了方便的条件而不去充分地利用,就显得很不明智了。在庞统来投刘备之前,诸葛亮就主动给刘备写了一封举荐信,后来鲁肃也给刘备写了一封举荐信。庞统身上所带的这两封信,无论拿出哪一封,刘备都会对他高看一眼,结果他却偏一封也不肯拿出来。结果白白绕了一个大弯子。要不是张飞,孙干细心,说不定还会被刘备治罪。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庞统这个人之所以会被一再冷落,主要还是他自身的原因,也就是他虽然有满腹的学闲,却缺少自我推销的能力。所以说,庞统屈居耒阳,并非全都是刘备的错。